「慢療」讀後心得:找回現代醫療與人生缺少的無用之用

by Emma Chen
慢療:我在深池醫院與1686位病患的生命對話

隨著近代科技進步,醫療能夠做的檢查與治療也都日益更新。一個世紀前可能才剛開始血液分析檢驗,到現在有各種 biomarker 的檢查,越來越精細的核磁共振到正子影像攝影;藥物發展也越來越多元,光是癌症治療就從最初的化療、標靶治療、到現在已經成熟的免疫療法,與正在研發中的 mRNA 癌症疫苗。近代人們的平均壽命的確延長了,但也要面對日益高升的醫療成本,或是面對活著但在病床上度過最後的時光。

這本書提出了一些問題:以前的醫療是如何照顧病人?在什麽樣的設施、環境、及照顧的理念又是什麽?我們是不是有機會從前現代醫療中,學習一些前人的智慧,結合現代醫療之後,為病人帶來更大的福祉?

「慢療」這本書在講什麽?

作者維多莉亞.史薇特(Victoria Sweet)醫師將她在舊金山的深池醫院(Laguna Honda)執業 20 多年來的觀察與心得,寫成了這本「慢療:我在深池醫院與1686位病患的生命對話書」。全書大致上有三條主線在進行:(1)史薇特醫師以 12 世紀修女希德格所留下的醫療筆記,作爲就讀醫學歷史博士班的研究主題與學習心得;(2)史薇特醫師在深池醫院執業時,遇到的各類型病人的觀察,與應用修女希德格的治療方法,在自己行醫與照顧病人方式的整合治療結果與體悟;(3)舊金山對於救濟院/深池醫院 20 年來體制的改變,與官僚制度與對於病人、醫生、還有醫療的影響。

史薇特醫師提出在深池醫院體悟到的三件事情,第一點是款待(hospitality),帶有一種互相、互惠的意思,未來基於某種原因,主客會交換角色;在醫院裏角色互換的意義更加深遠:每個醫生將來都會變成病人。第二原則是社群(community);醫生、患者、護士、行政人員,在深池醫院内休戚與共善用僅有的資源;醫病關係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第三原則是慈善(charity),是「因珍愛而喚起的個人行動,讓施與者與接收者都因此倍感幸福」,在深池醫院各種志工舉辦的活動、募款、還有每年一次的聖誕節捐獻禮物,大家用自己的行動支持著醫院。這三點特性,讓深池醫院是個對醫療人員還有病人的恩典。

Source: https://pixabay.com

比起一部機器,人體更像是一株有自我療癒能力的植物

現在醫學的觀點比較認爲人體是個機器,哪裏壞掉修哪裏,外科手術可以置換關節或是切除腫瘤,血壓高了可以吃降血壓藥,身體疼痛可以吃止痛藥。某種程度而言是因爲對於各種身體的機轉更瞭解,而可以做出更精細或是對症下藥的醫療處方,不過這也可能是現代容易過度醫療的原因。現在年紀稍微大一點的人,有三高慢性病史再加上個不容易入睡或是肩頸酸痛,很容易就會需要吃個 5-10 甚至 20 種藥品,反而對於主動拿掉藥物,從運動、飲食、或是作息去從根本改善身體狀況的建議變得很少被考慮,偏偏慢性疾病其實是個系統性問題,很少人單有高血壓但血脂正常,如何把病人當成是一整個人在治療可能變得更重要。

從修女希德格所留下的醫療筆記中,可以理解她的在「前現代醫學」時代的治療理念,是認爲人體像是一株植物或是一座花園,需要的是”生氣(viriditas)“,來自拉丁文的 “viridis” 指的是 “Green/綠色/綠意盎然的”;當放在適合生長的環境、或是移除妨礙生長的阻礙後,人體/植物就可以進行自我修復,强調回歸自我的療愈力,也就是 “Greening Power / 回復自我生機的力量“ 。

修女希德格與 12 世紀的醫療觀念,醫療照護者的角色是「園丁醫生」,幫助病人移除復原的各種阻礙,與創造一個讓病人可以恢復生氣的照護與環境。可能是可以放鬆深睡的房間、涼爽通風的空氣、營養的飲食、充足的日曬、……等,然後給與病人充足的時間復原。書中提到了一位病人“泰莉”,從在街道上被發現送入院時,大半個背部有深及見骨的大片褥瘡,經過三次外科手術也沒辦法填補的傷口,隨著移除會影響復原的阻礙與提供適合復原的環境,背部的肌肉、脂肪組織、表皮慢慢生長回來,足足需要兩年半的時間。對於這種需要復原的病人,時間是最需要的因素。

緩慢療法:看似無效率的有效率治療

修女希德格檢驗完畢後,她會開出處方,其中包括兩個部分:個人化的生活規律,以及草藥組合。生活規律開出的處方,內容包括:(1)患者該攝取哪些飲食,不該攝取哪些飲食──這也就是膳食大夫;(2)患者該有多少運動、睡眠、休息──這是靜心大夫;(3)還有患者該有多少性愛和哪種情緒──這是愉悅大夫

所謂的對症下藥潛在造成的「頭痛醫頭、脚痛醫脚」,修女希德格的治療方式提醒了我們,現代醫療最求效率帶來的無效率,或許在某些疾病治療上,更適合的是無效率所帶來的效率。

史薇特醫師從對於修女希德格醫療文獻研究之後,也應用在自己的看診上。有時她只需要靜靜的坐在病人床邊,觀察病人 5-10 分鐘,不需要做更多的檢查、驗血、或是切片,而是試圖去瞭解病人身體的資訊與想要告訴她的訊息,就可以找出病因。

我想這個真的治療方式,很依靠史薇特醫師長期累計的看診經驗與看過夠多的病人案例的功力。書中一個一個疑難雜症的疾病,在舊金山其他急診室或是醫院治療不好或是已經被放棄的病人,在本書中看著他們逐漸復原或是離開的故事,令人贊嘆一個真正厲害的醫生能力、醫學還有人體的奧妙。

最後,醫療是人與人互動且個人化的行爲

我在深池醫院學會了投入――不顧一切投身其中。從前,我和病患保持距離,不是很多,就那麼一點點;我小心留意移情與反移情作用。漸漸的,我從許多人身上學到,那不是最好的醫生。
最好的醫生陪你一起去拿藥,站在你身旁等你服下藥物,他們教會我移情與反移情作用的真實名稱其實是愛,醫病關係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一個醫生可以為病人做到什麽事呢?具有專業的醫療知識與技術以治愈疾病是基本的職責,不過讓病人痊癒的因素,不止是藥物或是治療,也包括被關心、關懷、與照顧。在看病時,有時候醫生多講一兩句關懷的話或是叮嚀,就會給與病人很多的信心進而產生想要康復的動機與動力。在現代一切强調效率,還有各種緊繃的醫病關係,醫生已經很難有餘裕的時間或是心力給予這些關懷,相當的可惜。也讓我反思,是不是醫療上真的沒有同時能夠維持質與量的方式(然後就會超貴!)

台灣的醫療體系中,大醫院會引入了品質管理的認證模式例如 JCI。醫療認證的管理模式目標是提供標準化、有一定品質、而且可以規模化的醫療服務,但根據作者史薇特醫師的觀察,深池醫院自從有顧問公司進駐做分析成本管理後,顧問公司爲了控制醫療成本上升而提出的行政管理方式,提升醫護照顧”效率“而造成醫護/病人比例的下降、照護品質也會跟著下降,從醫護人員省下來的錢,轉移到了行政人員、系統、表單等行政成本上。當醫療變成一門有效率的生意時,所謂的「視病如親」或是個人化醫療比例與空間自然也會下降,到最後或許受到傷害的還是病人。

結語

身爲藥師也曾經是在醫院還有社區藥局工作的醫療人員一份子,在醫療教育中書本學到的更多是知識、數據、還有背不完的各種生理、病理、藥理、藥學等各種知識,開始更病人接觸之後,又是另一種學習怎麽與病人或是家屬溝通。現在雖然沒有再執業了,但在醫院實習時對於整個醫療體制的複雜與龐大還是歷歷在目。當現代的社會一再的追求效率時,我們可能都忽略了回歸醫療人本的一面。對於適合慢療的疾病,嘗試順應天性的態度與方式面對,可能也是一帖現代人需要重新學習應用的解方。

看完這本書讓我覺得,身心靈其實是需要一起照顧的。前現代的醫者照顧除了身體外也重視生活作息還有飲食的平衡,但近代的醫學在精細分科的情況下,專注在外在的身體的特定疾病治好,而較少注重全人照護,還有我們現代人對於在生活與心靈照護也可以更注重,心理諮商也是一種自我照護,也希望越來越多人重視並且真的去採取行動照顧自己。

下面是史薇特醫師在 TED Talk 的分享,很精簡的講解了書中的精華,但還是很推薦像看故事書一樣慢慢看完這本書,細細品味這個深池醫院與病人帶來的影響。

You may also lik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