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悔的力量」閲讀心得:善用後悔以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by Emma Chen

「後悔的力量」 三個重點總結
1. 善用後悔的情緒可以是個很好的進步力量,與其否認事實或是沉浸於負面情緒之中,我們可以利用後悔,引發自己的思考,進而修正自己的行動而持續改善自己,活出更好的人生。
2. 四大核心後悔告訴我們,穩定感(穩固的生活物質與身心情緒安定基礎)、成長(探索世界與新事物)、良善(做個有道德操守的人)、與愛(與他人建立正向關係的友誼與親情)是人生的重要價值,把握這四個維度,可以幫助自己活出個滿意的人生而減少後悔的可能性。
3. 面對後悔,可以透過自我揭露(把後悔寫下來)、自我同理(給自己拍拍原諒自己的過去)、與自我抽離(更客觀的檢視後悔的事情)幫助自己走出後悔的情緒並採取行動。

對你來説,後悔是什麽呢?有些人覺得人生苦短怎麽可以後悔,也有人會覺得後悔是個常常在腦中揮之不去想法。在我看這本書之前,我只有隱約的覺得後悔好像是件負面的事,如果有後悔的感覺就表示做錯事了,要是能夠一直做出對的決定,就不應該也不需要後悔。

表面上,後悔可能是個「早知道就…」的概念,包括「要是我當初 “這麽做 / 沒有這麽做” 就好了」的反事實情緒。現在也常常看到各種網絡雞湯文討論:如何活出不後悔的人生、YOLO(You only live once)、當下已經做出最好的決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等等,都是在告訴我們後悔無用論。但後悔只是這樣嗎?

「後悔的力量」(博客來Kobo)的作者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是我最喜歡而且會固定追蹤的幾位的作者之一。他很擅長用講故事的方式,解讀一些或許我們平常習以爲常但又沒有深想的議題,透過梳理相關的社會科學研究資料,提出有趣的洞見。他其他的著作包括「Drive:動機,單純的力量」討論激勵人的三大元素:自主、專精、與目的;「When:什麽時候是好時候」則是討論一天、一年、與一生中做不同活動的最佳時機。我也會固定讀他的電子報,很喜歡每次 90 – 240 秒的 The Pinkcast,講一個很簡單的觀念或是行爲的改變,很容易記住但也很實用。這次他挑選了「後悔」這個看起來直觀但又不夠被系統性討論的議題,我讀完後也非常喜歡這本書。

「後悔的力量」這本書在講什麽?

作者花了數年的時間,整理相關社會科學研究,並且與大型調查機構合作進行「世界遺憾調查(World Regret Survey)」,收集全球近兩萬人資料,試著找出我們對後悔的誤解與洞見,在書中討論:

  1. 後悔是什麽與不是什麽:反事實思維如何影響我們的快樂程度與後悔的好處
  2. 我們可以從後悔學到的事:四大核心遺憾,與從後悔的核心類別找出人生最重要的價值
  3. 如何利用後悔過上更好的人生:轉化後悔的情緒,利用感覺促進思考,思考促進更好的行動

後悔乃人之常情、後悔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作者形容後悔其實是一種人類思想上的超能力(在内心搭乘時光機旅行,召喚出不曾發生的事件和結局)。與其他動物不同,人類經過數千年進化出的智人大腦,有發達的大腦皮質層,讓我們有能有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概念,也才能與過去發生事件做事實比較,並且有能力重述已經發生過的事件找出其他的可能性,因而產生懊悔的情緒。也因此,後悔也成爲人類演化中一個很重要的負面情緒,保持人持續演進。

後悔也包含了一種與期望比較的「反事實思維」(counterfactual thinking)。裏面需要特別强調的是反事實的兩種方向:

  1. 向下反事實思維:事情可能變得更糟,促使我們説出「至少」(At Leasts)…的想法
  2. 向上反事實思維:事情可能變得更糟,讓我們想到「要是」(If Onlys)…就好了

有點像是半杯水是半滿還是半空的想法,在各種運動競賽裏,金、銀、銅牌的得獎者的開心程度排列,研究發現金牌通常是最開心的,但第二開心的是其實是銅牌而不是銀牌,銀牌通常是三個人裏面最不開心的(但可能還是比第四名開心),主要原因是銅牌的選手會有向下反事實思維覺得:「雖然沒有第一名,”至少“ 還有拿到獎牌!」,反而銀牌選手則是會有向上反事實思維覺得:「”要是“ 再努力一些,我就可以拿到金牌了!」而我們談到的後悔,則是典型的「向上反事實思維」的結果。

然而,種種的研究也提出,當我們正確因應後悔時,可以帶來的幾個好處,包括(1)改善決策流程以幫助下次做出更好的決策,(2)讓人更能堅持下去,進而有更好的表現,(3)透過反芻經歷而讓重要的人生經歷與人際關係更具意義。但是,困難的是,雖然我們知道後悔有這些好處,爲什麽有些人可以從後悔中得到這些好處,有些人卻在後悔的情緒中一蹶不振?最大的差別其實是在我們如何處理「後悔」這個負面的情緒。最好的做法不是否認負面情緒的存在,也不是無止境的責備自己,而是利用「感覺促進思考、思考促進行動」的模式,主動從後悔中找出進步的做法與意涵。

從人生主要的遺憾映照出我們最在意的事情

我們每個人因爲價值觀與經歷的不同,一個人會後悔的事情,在另一個人的眼中可能都不是一件事。作者丹尼爾在這本書提出了新的一種歸類後悔的方式,試著看穿表面的遺憾事件,找出遺憾的共性與歸納出四大核心遺憾類別(Framework 的重要性)。這四種核心遺憾分別是:

根基遺憾(Foundation regrets):「要是我曾經付出努力就好了」,由於當初缺乏深謀遠慮和未竟己責,選擇滿足當下的快樂,但之後就會吃到苦頭,可能是年輕時沒有存下來的退休金、不夠努力去考上的醫學院等等;各種關於健康、教育、或是財務的失誤。不過這裏要特別注意的事,需要區別哪些失敗是基於個人的當時錯誤的選擇(自己不夠努力 / 過度享樂),哪些是外在環境不可控制的情況(來自貧困的家庭 / 沒有機會受教育),而不過度自責或懊悔在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上。

勇氣遺憾(Boldness regrets):「要是我當初冒個險就好了」。相較於根基遺憾指的是沒有更早為人生付出努力,勇氣遺憾則是後悔自己當時沒有傾聽自己内心的聲音,沒有爲自己發聲、沒有把握機會奮力一搏。可能是沒有創業、選擇過度保守的職涯、拒絕 gap year 或是遠行的機會。從這個遺憾告訴我們,人類是有需求追求個人成長、體驗世界。面對冒險的機會,當有選擇能做或是不做事,通常傾向去冒險比較不會後悔。

道德遺憾(Moral regrets):「要是我沒做錯就好了」。道德遺憾是這四類遺憾中比例最少的(~10 %),指的是在關鍵時刻選擇背離良知,可能是欺騙、外遇、墮胎、霸凌、傷害他人。後悔五宗罪包括欺騙、不貞、偷竊、背叛、褻瀆。如同長輩與父母告誡我們的話:面對有疑慮的狀況時,選擇做對的事就對了。

人際遺憾(Connection regrets):「要是我主動去聯絡或是圓滿這段關係就好了」。人生中或許都會有幾位好友,不論因爲什麽原因關係產生裂痕或是漸行漸遠斷了聯絡,就算有時可能會想到是不是要聯絡,但是因爲種種原因,例如害怕被拒絕或是不知道對方會怎麽想而作罷。然而,種種關於幸福的研究都告訴我們,快樂與幸福的關鍵在於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而且我們只要換位思考想想,就會知道通常我們高估我們的尷尬,低估他人的正面回應。如果你對於在乎的人際關係不完滿,那就主動出擊,説出你的感受吧。

最後,從四個核心遺憾的相反可以推論出,人類的基本需求包括追求穩定感(穩固的生活物質與身心情緒安定基礎)、成長(探索世界與新事物)、良善(做個有道德操守的人)、與(與他人建立正向關係的友誼與親情)。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努力的把此時此刻的「真實我」,透過把握機會實現我們想像的「理想我」,與履行應盡的義務成爲「應該我」,因此,把握機會履行義務是引發後悔的要件:有越多機會的人,未能掌握機會而產生後悔的感覺也越多;錯失義務,則會帶來自己或是他人的失望。

光是盡責,無法追求自我發展,人生會受到局限;只追求機會,不盡義務,人生則是空洞的。
想要活得真切,必須調和人生的機會與義務。

– 後悔的力量

轉化眼前的後悔、預測未來的遺憾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利用後悔過上更富足的人生。對於曾經有過的後悔,我們可以用下面三種方式幫助我們走出後悔的負面情緒並且找出事件的意義:

消弭遺憾(Undo it):道歉、彌補曾經犯下的過錯

「至少」心態(”At least it”):改變看待事件的思路,至少更糟的情況沒有發生,或是這個故事中的 “Silver lining”

記取遺憾、改變未來(Analyze and strategize):可以透過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將負面經驗向他人分享、寫在日記上化解負面情緒、自我同理(Self-compassion)的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負面經驗、還有自我抽離(Self-distancing)從旁觀者的角度客觀的檢視自己的遺憾,從中學習,作爲未來的行動指引。可以從改變空間做換位思考、改變時間將自己拉到 10 年之後檢視自己的想法、與改變語言使用第三人稱立場來梳理事件的因果關係。

最後,我們也可以有技巧的運用「預知後悔」的方式(先預想:我現在做這件事,未來的我會不會有可能後悔?)幫助我們做幫助做未來更好的決定,作者提出遺憾最佳框架(Regret Optimization Framework)。再考量到人類其實容易高估自己的負面情緒,並且低估自己以至少心態克服或安撫自己情緒的能力,時時刻刻考慮到後悔的可能性時,反而會讓我們會看不清我們該如何做決定,很可能會高估後悔的程度,而不會做最聰明的決定。我們不要想著盡可能的減少後悔,而是要考量使用「預知後悔」的主題:如果不是圍繞著前面提到的四大遺憾核心,那就滿足就好,不需追求最大化的價值;反之,則多花點時間好好思考,使用遺憾最佳化框架,利用預知後悔,嘗試最大化重大決定,試著做出「最棒的遺憾」的決定。

結語:我從後悔中學到的事情

仔細回想起來,我四種遺憾都有發生過:我希望我當初 MBA 申請時,可以花更多時間去瞭解學校跟去跟校友聊天,更用心些去寫我的申請論文,跟想的更清楚自己爲什麽要去念 MBA;我希望當時大學畢業時有去應徵做藥廠銷售代表的工作,而不是替自己找理由說自己不擅長銷售,或是因爲害怕被拒絕而最後沒有去嘗試;我希望我小時候不小心刮傷別人的車子時沒有逃跑離開,而是留下來賠償認錯;我也希望我當初跟我表哥吵架之後,直到現在都一直逃避過年過節見面講話的機會,而不去把 10 年前的誤會説開。

可能是現在年紀比較大了,覺得自己這幾年來對於自己的自我同理的能力有所長進。雖然偶爾在午夜夜深人靜時,會稍微對自己年輕時做的錯事感到惶恐,但也比較能夠轉換這種懊悔的情緒成爲成長的動力,至少現在在面對類似的事情時,可以從過去的經驗做出更好的判斷。在回頭對照書中講的概念,有種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把自己平常的感受連結到科學的分析,未來也更能夠從容的理解與面對自己後悔時的情緒並走出後悔,覺得很棒!

看完這篇文章有什麽心得嗎?歡迎留言或是聯絡我跟我分享你的想法,或是告訴我你想要看的内容哦!

You may also like

留言